刘晓禹出生于法国巴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长大。他师从著名钢琴家邓泰山,被誉为当代最具有音乐活力和技术天赋的青年钢琴家之一。在2015年赢得欧洲奖(Prixd’Europe)冠军后,刘晓禹还在仙台国际钢琴比赛、蒙特利尔国际钢琴比赛、亚瑟•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师赛等著名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
在当天的音乐会上,刘晓禹演奏的曲目展现了他对各个时期风格大相径庭的作品的把握,包括巴洛克键盘乐器的巅峰之作、巴赫的《G大调第五号法国组曲》、浪漫主义音乐两大巨匠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葬礼进行曲”》和李斯特的《唐璜的回忆》、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拉威尔唯美动人的《镜子组曲》以及融合了古典、摇滚和爵士风格的乌克兰现代作曲家凯帕斯汀的《钢琴变奏曲》。刘晓禹在演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巴赫到凯帕斯汀,演奏曲目的年代跨度比较大。我希望通过演奏,表达我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面对这份极具分量的曲目单,年仅20岁的刘晓禹显示出了超越其年龄的成熟和稳重。娴熟的技法和饱满的情感把他对作品的思考与理解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刘晓禹看来,想象力和感受力是艺术从业者非常重要的能力,“拥有想象力的人能够从各种东西上吸收,缺少想象力的人就算给他再多的材料也没有用处”。他说,“很多作曲家也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但是他的作品都是靠着想象力完成的。想象力很重要,甚至比经历更重要。就像很多作曲家30多岁就离世了,但是他的作品可能80岁的人也理解不了。”
值得一提的是,刘晓禹在音乐会中弹奏的作曲家凯帕斯汀的《钢琴变奏曲》显得十分独特。刘晓禹说,“爵士曲对古典音乐家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理解另外一种语言的东西比较困难。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尝试,我也很喜欢爵士音乐。”
刘晓禹8岁开始接触钢琴,“一开始没有人逼着学琴,就是自己开始学,也没有烦。最初练习的时间很短,后来越来越喜欢弹琴,练习的时间就越来越长”,刘晓禹这样描述他的学琴之路。15岁时,他即登台与专业乐团一起合作,曾与克里夫兰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仙台爱乐乐团、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等乐团合作演出。2014年,他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一起演奏了拉威尔的《G大调协奏曲》,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进行演出。
在8日音乐会的第一首返场曲中,刘晓禹特别演奏了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翻身的日子》献给中国观众,“弹这首曲子觉得很亲切,我在加拿大也和华人有很多接触”。与中国乐团的合作,让他对国内的古典音乐环境有了更多了解,“从乐团到观众都比较年轻化、很有活力,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创新的东西。我对中国观众了解还不多,但也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古典音乐感兴趣。”
(新闻来源:凤凰网)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