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你所涉及的公益包括义演捐款、公益大师公开课、南北大骑行、真爱梦想大篷车、捐助孤儿院等各种形式。这些公益活动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赵胤胤:我从15岁到33岁都在国外求学,学成回国后,感觉国内的公益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1.0状态,大都是一些救死扶伤为主的慈善行为。随着经济发展,大家对公益的理解也渐渐进入和西方发达国家同步的状态,进入2.0甚至向3.0迈进,公益已经是社会的全民举措。
《中国慈善家》:你和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一起探访吉林白山市育林孤儿院,捐赠钢琴,成立育林基金,对孩子们提供长期、持续的资助。具体怎么操作的?
赵胤胤:捐赠钢琴给孤儿院,不仅是希望这些孩子有机会接触音乐的美好,更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有很多人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教育。
孤儿院没有钢琴老师,我找了当地钢琴协会会长,我说我来给你们的老师做专业辅导,我的课很贵,但你不用付我费用,你把费用转换成课时来教孤儿院孩子。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做法。
《中国慈善家》:你觉得公益没有固定形式,希望让人们看到公益可以很多样、可以很快乐。如何达到这种状态?
赵胤胤:这是逐步完成的过程。我回国时美国已经是这个状态,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我们需要有耐心去等待中国民众。以前大家觉得做公益可能需要专门花时间和金钱,但是现在,比如你是骑行爱好者,组成一百多人的队伍,从广州一路骑行到北京,用碳排量换取善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个事情充满乐趣,也是做公益。
我有一个可能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观点:公益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全民的。只有一个社会的民众真正懂得了全民公益行为,这个社会的公益状态才是好的。
《中国慈善家》:有想过在一个领域专注做下去吗?
赵胤胤:对于有能力有时间来完成的公益举措,无论是什么形态,首先我不会说NO。如果主动发力去做的话,应该是跟儿童教育有关的,以及新公益概念推广和践行方面。
《中国慈善家》:推广全民公益、公益2.0形态吗?
赵胤胤:这是一部分。还有公益对象多样化。举个例子,我是长江商学院3班班长,我带同学去厦门五中做公益,厦门的企业家同学跟我说,班长,如果我发朋友圈说去厦门五中做公益,我朋友会认为我在恶搞。因为厦门五中是全厦门资源最好的学校。
我们最后还是去了厦门五中做公益,在那里做了“真爱梦想”的梦想教室。我们会坚持去贫困地区做捐助,但并不代表另外的群体应该被忽视。我和同学说,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关怀,正因为他们条件好、读好学校,他们接触的信息更多,进入社会后带来的贡献可能也更大,我们引导的可能是未来的企业家、科学家,他们会按照正确的方向再去引领更多人。
《中国慈善家》:你曾获颁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基金会公益大使”和“年度匠心艺术家”,相比专业领域的奖项,公益领域的奖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吗?
赵胤胤:每一个奖其实应该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或总结,如果要说意义的话,我觉得是让你坚持把一件事做下去。通过个人号召力、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关注、认可有意义的公益行为,这是公益奖项的宗旨和价值所在。
(新闻来源:东方财富网)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