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Wagner, Richard 理查德•瓦格纳
调性:c调
创建时间:2014-05-28
详情
瓦格纳极力将他的大歌剧写成一种庞大的、繁复的、最具表现力和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这也正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终极理想和伟大信念。在他的这些大歌剧中,音乐不再是唯一的要素,他始终坚持音乐应和脚本的文字、情节的冲突、演员的表演以及所有的附加因素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表现其伟大的至高无上的戏剧思想。正是在流亡瑞士的14年里,瓦格纳的思想理念走上了这样的一条道路,并最终确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这种完整的、独到的甚至有些极端的音乐哲学。他始终怀着这样一个梦想:莎翁的戏剧和“乐圣”的音乐要在他的大歌剧中得到最完美的结合,并付与这种完美以德意志民族的灵魂。
1857年,瓦格纳完成了他的另一部标志性作品《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这部大歌剧是他流亡生涯中份量最重的一部作品,也可以理解成是构思和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过程中的插曲和实验品。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自身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是瓦格纳第一部堂而皇之冠以“大歌剧”名头的作品,也是其最典型的个性十足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将西方音乐的浪漫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当今的许多音乐史教科书中,西方前、后浪漫主义的划分就是以瓦格纳和他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为标志的。此时的瓦格纳已再不能收住他那坚定的为音乐献身的脚步。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瓦格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写于瓦格纳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是他成熟风格的典范之作。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剧情:
故事发生前:英雄特里斯坦曾在进攻爱尔兰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结果,获得善良的伊索尔德的救助。伤愈后,特里斯坦离开了爱尔兰,并且表示愿意用爱情回报伊索尔德。这些都由第一幕中的伊索尔德的场景唱段叙述出来。
第一幕:然而,特里斯坦回国后,将善良美丽的伊索尔德的事迹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兼顾主:马克王。后者陷入对伊索尔德的恋慕,恳求特里斯坦将伊索尔德带回自己的国度,并想取她为妻。出于对朋友的尊敬,特里斯坦只能将自己心爱的人带回国内。然而,在渡海的船上,伤心欲绝的伊索尔德向特里斯坦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并且要饮毒酒自尽。受到感动的特里斯坦与她共同饮下毒酒以求一死。然而,好心的女仆将毒酒换成了春药,二人在药力作用下,使爱情升华。
第二幕:虽然伊索尔德如约定般嫁给了马克王,但她与特里斯坦经常幽会,在幽会之中,两人渐渐结成同心,不顾一切后果。然而,一个坏人:梅洛特将此事告诉马克王,并在二人幽会时,带马克王赶到捉奸。马克王并没有责怪特里斯坦,因此,特里斯坦更加陷入自责,在同梅洛特的打斗中,主动挨了致命一击。
第三幕:重伤中的特里斯坦在自己的城堡中奄奄一息。唯一支撑他的就是想见伊索尔德一面。在他忠心的朋友库维那尔的帮助下,伊索尔德尽全速赶来。但在说了第一句话后,特里斯坦就伤重不治。梅洛特与马克王相继赶来,库维那尔同梅洛特同归于尽。其实,马克王是专程来赦免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怀抱着特里斯坦的尸体,伊索尔德唱起著名的《爱之死》Liebestod ,也在特里斯坦身上断了气,二人的灵魂因死亡而永远生活在一起。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没有太多的舞台动作,而是通过极富感染力的音乐语汇,深刻地揭示了死亡与痛苦的爱情悲剧的主题,用声乐交响诗的形式,把剧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附录:
其实,《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的一部自传式作品。剧中的人物都有出处。 特里斯坦无疑是瓦格纳。 伊索尔德则是威森冬克夫人。这位女诗人,非常理解瓦格纳的艺术,瓦格纳的许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她。 马克王则是威森冬克先生,他是瓦格纳最困难的时期的庇护人。他虽然知道瓦格纳同自己妻子的精神恋爱,但宽宏大量地继续资助贫困潦倒的瓦格纳。这一点使瓦格纳处在极其尴尬的境地。 “爱之死”无疑是瓦格纳所能想到的永远同威森冬克夫人生活在一起的唯一的办法。然而一切在他又一次见到威森冬克夫妇时破灭了。他看到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这意味着,现实中的特里斯坦不得不接受孤独的命运。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